骆驼

总如果没有思辨,骆驼祥子不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226644.html
我不太主张初中生读《骆驼祥子》,如果不能带着学生思辨性的阅读。本人并非不知道《骆驼祥子》的社会价值与文学意义,也知道课标与教材推荐《骆驼祥子》的大体理由。但是,文学价值再高,社会意义再大,也不见得适合所有人阅读,尤其是未成年的学生,尤其是当思辨缺席的时候。一个很容易被人驳斥的理由,是它的数量不多但分量不轻的情色描写。老舍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他的情色描写是克制和含蓄的。但正是他刻意的回避与诗化,反而会刺激人的想象。小说第六节以诗一样笔触描写虎妞与祥子的越轨——屋内灭了灯。天上很黑。不时有一两个星刺入了银河,或划进黑暗中,带着发红或发白的光尾,轻飘的或硬挺的,直坠或横扫着,有时也点动着,颤抖着,给天上一些光热的动荡,给黑暗一些闪烁的爆裂。有时一两个星,有时好几个星,同时飞落,使静寂的秋空微颤,使万星一时迷乱起来。有时一个单独的巨星横刺入天角,光尾极长,放射着星花;红,渐黄;在最后的挺进,忽然狂悦似的把天角照白了一条,好象刺开万重的黑暗,透进并逗留一些乳白的光。余光散尽,黑暗似晃动了几下,又包合起来,静静懒懒的群星又复了原位,在秋风上微笑。地上飞着些寻求情侣的秋萤,也作着星样的游戏。据说老舍很为自己的这段文字得意,但问题是,我们该怎样给孩子们分析这段文字呢?比较安全和明智的做法,就是不去理它,一笔带过。但问题是,这段文字对于全面地把握祥子这个形象的内涵非常重要。在小说中,祥子是个受害者,不仅受兵痞特务的害,是有钱人的害,受同行的害,还受到刘四爷父女的害。反正除了那个苍白的革命者曹先生,大家都在一门心思地、齐心协力地害他。他的情人和老婆虎妞也是罪魁祸首之一。以前的教科书都认为,在这一对男女关系中,祥子是完全被动的,完全被迫的。所以,他不爱虎妞,他对虎妞的死无动于衷,当然也就没有道义上的责任。但是,如果细读原文,我们会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事实就藏在这几段暧昧的文字中。此时的祥子,拉包月的美梦破灭了,“惭愧与气闷”充塞心间,无聊,空虚,倍感无望,需要找个人倾诉。虽然他对虎妞一向敬而远之,此刻的虎妞却是他唯一的安慰,他决定“就爽性和她诉诉委屈吧。”于是就喝了虎妞的酒。酒壮色胆,情况就不一样了。平时他觉得虎妞长得丑,但此时却觉得,“她的唇是那么红,都使他觉到一种新的刺激。她还是那么老丑,可是比往常添加了一些活力,好似她忽然变成另一个人,还是她,但多了一些什么。”虎妞多了点什么呢?成年人一看就明白了。读这段文字,你觉得祥子是完全被动的吗?我们当然不能指望祥子坐怀不乱,拒腐蚀永不沾,但对虎妞,他是不是自投罗网呢?天下哪有这样的事,占了人家的便宜,还反过来觉得自己委屈?这是我的第一个理由,不登大雅之堂,但的确是教学中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就算对高中生来分析上述情节中祥子的心理活动,我好像也难以开口,初中同行的尴尬可想而知。事实上,多数老师索性就不去管它了。他们按照教科书的说法,祥子很无辜很不幸,被一个丑陋不堪的老姑娘给勾引了,从此跌入了命运的深渊。但问题在于,祥子是个成年人,他应该知道对自己负责,对虎妞负责。尤其这件事发生在百年前。这道理还用多说吗?当然,若仅仅只有上述一个理由,那我也太小题大做了。我也知道,按照这个逻辑,《红楼梦》也不能读了,贾宝玉还初试云雨情哩。我想强调的是第二个理由,这是我反对未成年人读《骆驼祥子》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强调的是:一个人堕落了,他该不该承担责任?一个人堕落了,是不是可以将责任一股脑推给社会?我听过几节《骆驼祥子》的课,很受刺激。因为老师们都在强调同样的逻辑:祥子堕落了,祥子很无辜。其实,我也知道祥子很无辜,处在那样的时代,赶巧那么多人一门心思地害他,他的堕落是有必然性的。但问题是,当我们面对十多岁的孩子,反复强调这个逻辑的时候,我们究竟在给孩子们传递什么信息?是不是在一个黑暗的时代,就有了堕落的理由而且可以堕落得义正辞严?一个人堕落了,他吃喝嫖赌,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告密出卖,像具行尸走肉……这个人自己有没有责任?我想,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可是,如果说这个人叫祥子,他生活在年代的北平,他是一个人力车夫,他有着显而易见的勤劳、要强、坚韧,还有几分骨气,那么,他自己该不该为自己的堕落负点责任呢?这下子问题就复杂了,估计相当一部分人会改口。老舍自己也反复强调祥子是没有责任的,他一再强调“一点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这样写到: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预设的逻辑是,这是一个让人堕落的环境,有人逼你堕落,有人诱惑你堕落,有人示范你堕落。潜台词则是:祥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堕落,他的堕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谅解的。因为罪责在社会,罪责在他人。为了贯彻自己的逻辑,老舍处处为祥子辩护,他告诉我们他想告诉我们的,他故意省略了他不想告诉我们的。在读者可能产生质疑的地方,老舍常常忍不住站出来为祥子辩护几句。譬如虎妞病危之际,祥子冷漠,无措,像个木头人似的。老舍忍不住痛骂,说这样的现象是“愚蠢与残忍”,但老舍生怕读者误解了他的意思,害怕连累了他的祥子,他紧接着写到: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这个“另有原因”就大有深意。那么,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显然,老舍希望读者放过祥子,到其他人那里找原因,到社会上找原因。但是,自己的老婆要病死了,而且还怀着自己的孩子,你的冷漠无情也要社会为你买单?有人说,祥子本不爱虎妞啊?这话实在太残酷了。爱不爱是一码事,人要死了,却是另一码事。其实,祥子从婚姻中并非一无所得,连老舍也承认,祥子从此有了家,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对自己未出生的孩子也有了几分温情。可是,虎妞要死了,祥子还是无动于衷。小说强调说“祥子没办法,只好等着该死的就死吧!”祥子真的没办法了吗?祥子怎么就没办法了呢?他不还有一辆车吗?而且这辆车还是虎妞给他买的。等到虎妞死了,祥子才想起贱卖他的车,拿钱办丧事;而在虎妞最需要钱找医生的关口,祥子却无动于衷,坐等虎妞死去。请巫医,是虎妞央求的,用的是虎妞自己的钱;找医生,那是小福子的主意,一听说来一趟十块钱接生二十块,而祥子竟然就没了办法!那可是他的老婆,他老婆肚子里怀着他的骨肉!不要说祥子愚昧了。即使找巫婆神汉,也还是在想法救人啊。与其说祥子愚昧无知,还不如说他冷漠无情。在老舍“辩护逻辑“的操纵下,祥子以一个被凌辱者、被损害者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这切合了老舍进行社会批判的创作目的,这是老舍的成功之处。事实上,年代的中国社会,国家动荡,政府腐败,社会堕落,文化衰败,大批像祥子这样的破产农民流离失所,在愚昧、贫穷和苦难中挣扎,生活在死亡与堕落的边缘。《骆驼祥子》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凋敝与民众的苦难。与那些粉饰太平、回避矛盾的作品相比,老舍的描画无疑切中时弊,具有强大的社会批判力量,让广大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正因如此,《骆驼祥子》为老舍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声誉与影响。但是,祥子值得同情与悲悯,并不等于要无视祥子的缺陷,更不能将他洗刷的干干净净。在祥子的三起三落及最后的堕落中,他自己的确有着难以撇清的责任与罪过。即使老舍将最大的同情与理解都给了祥子,即使老舍对祥子的缺陷或出面辩护打圆场,或避重就轻闪烁其词,也不能掩盖一个事实:祥子的悲剧与堕落,与其人格上与德行上的缺陷有着内在的关联。祥子身上固然有很多美德,诸如勤劳、要强、有骨气、坚韧,但与这些美德同时存在的,却是他的无知、愚昧、头脑简单、贪占小便宜,缺乏自制力、冷漠等。如果生活在传统的乡村社会,祥子的美德或许能让他过上安稳甚至富足的日子;一旦到了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远为复杂的都市,他的短板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我们不能只看他的美德,却看不到他的缺陷,要知道,美德与缺陷加起来,造就的必然是畸形的思维与处事方式。想一想,勤劳加上无知,勤劳还有什么意义?“要强”加上愚昧,“要强”的结果会是怎样?有骨气,却又贪占小便宜,这样的组合又会给人生带来什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一直说,不要赞美抽象的美德,这样的美德不靠谱。遗憾的是,我们在赞美祥子的美德时,却常常忘记了他的缺陷,结果一股脑地将罪责推给社会。祥子遭遇兵痞与侦探,与他个人缺乏必要的判断力与警惕心有没有关系?这当然不是为兵痞与侦探辩护,这都是些该死的社会渣滓;但是,一个在城市谋生的人,必要的警惕心与防范心,还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号称“盛世”的时代,我们不还得胆战心惊地防骗防欺诈防抢劫?在北平这样的城市面前,祥子是无知的,因而是脆弱的,他的悲剧具有极大的必然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祥子的“第一起”——他用三年的劳动所得买了一辆车,这个情节很不真实。或者换个说法,祥子能买上属于自己的车,完全是一种偶然,是撞大运式的偶然。以他那样的思维方式与判断力,真的很难在北平混下去。而且,这偶然的一次成功,给祥子造成了太多的人生幻象,他误以为丢了车之后,靠自己,凭自己,还能再买一辆。这现实么?如果说祥子的无知与脆弱归根到底还是社会造成的,那么在婚姻关系上呢?在两性关系与婚姻问题上,祥子毕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和裁处权,看看“自由意志”下的祥子的言行,更能看到他的缺陷——刘四爷、虎妞都不是什么大坏人,也不像兵痞与侦探那样具有暴力色彩,在关系处理上,祥子并非完全被动,他是有一定选择空间的。一味丑化虎妞算不算一种偏见?在老舍眼里,祥子真是倒霉,碰到个女人吧,也是虎妞这样的,长得丑,粗鲁,蛮横,欲望超强,能把男人折腾死——偏偏拉车是需要强大体力的。顺便说,在虎妞的刻画上,老舍无意中暴露了骨子里的一些错误观念,比如反复渲染虎妞对祥子的性盘剥,渲染虎妞的性需求给祥子带来的伤害。刘四爷性格刚强,说话算数,要面子,有“老炮儿”的范儿。除了在虎妞与祥子的婚姻问题上表现得有些霸道,对祥子还是非常友善的。而在虎妞的婚姻问题上,也是虎妞与祥子错误在先。祥子与四爷的关系,主要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而是观念与性格上的矛盾与冲突。刘四爷有责任,祥子难道就没责任?为了塑造一个受害者,将周围所有的人都看作凶手。小说写到虎妞死后,祥子路遇刘四爷,在诅咒和羞辱了刘四爷之后,祥子产生了巨大的成功与胜利的感觉。他心理想到:……看看自己的手脚,祥子不还是很年轻么?祥子将要永远年轻,教虎妞死,刘四死,而祥子活着,快活的,要强的,活着——恶人都会遭报,都会死,那抢他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欺骗他压迫他的虎妞,轻看他的刘四,诈他钱的孙侦探,愚弄他的陈二奶奶,诱惑他的夏太太……都会死,只有忠诚的祥子活着,永远活着!祥子憎恶这个世界,憎恶他身边的人,不问青红皂白,不管好坏是非。他看到了虎妞对他的欺骗与讹诈,看到了夏太太对他的诱惑,却看不到自己对虎妞的冷漠和寡情,看不到自己对夏太太下流的淫欲。这样的祥子,成了我们同情的对象,在文学或社会学意义上或有其特殊价值,但在教育的意义上,却需要我们警惕。任何人的堕落与犯罪,都有客观其的环境原因与人际原因,这是不可否定的。如何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铲除罪恶的土壤,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认识罪恶的社会根源与环境原因非常重要,对于培养孩子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非常关键。但是,与此相比,更该让孩子们明白:人要对自己负责,邪恶的社会不是堕落的原因。如果一定要教《骆驼祥子》,全面而公正的评价祥子,对于青少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味苛求祥子,是不公正的;而一味怪罪社会,则是非理性的,是更为有害的。这样的解读,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理性的社会观。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但自身的坚守才是最重要的。祥子虽然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但他毕竟堕落了,他值得同情与怜悯,但不应该因此而去隐晦他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出淤泥而不染”,强调内心的道德信念和坚守的力量。如果用这些道德观念来衡量祥子,他对自己的堕落怎么能说没有责任?一个老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读《骆驼祥子》呢?有一次听课之后,我对那位极力为祥子辩护的老师说:不想给自己孩子讲的道理,就不要讲给学生们听。有哪一位家长会告诫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堕落了,责任都在社会,自己可以不负责任?余党绪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otuoa.com/loms/84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