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永寿,老舍的父亲,满族正红旗的一位护兵,死于年八国联军陷京之役。舒庆春,老舍本人,死于年北京太平湖,第一位自沉于水的中国作家之死,两千两百四十三年。擅写北京城之市井俗态的极其中国的作家老舍,却是在海外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清静的图书馆里,开始他的创作生活的。年至年,老舍在东方学院教授汉语。“假期里,学院里清静极了,只有图书馆开着,读书的人可也并不甚多。我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与《二马》,大部分是在这里写的,因为这里清静啊。那时候,学院是在伦敦城里。四处有好几个火车站,按说必定很乱,可是在学院里并听不到什么声音。图书馆靠街,可是正对着一块空地,有些花木,像个小公园。读完了书、到这个小公园去坐一下,倒也方便。”老舍曾经动情地写道:“希望多有机会再到伦敦去,再在这图书馆里写上两本小说!”老张的哲学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老张身兼兵、学、商三种职业,信仰回、耶、佛三大宗教职业信仰都被钱本位统帅着。写《老张的哲学》时,老舍刚读过《尼考拉斯尼柯尔贝》和《匹克威克外传》,所以作品里找得到狄更斯的影子。《赵子日》发生在北京,主角是钟鼓楼后面天台公寓一群不务学业的学生;《二马》的场景挪到了伦敦,主角是出洋来继承古玩店遗产的父子。年轻的新青年小马写得比较失败,老马的描写则有相当的成功。“马则仁先生是一点不含糊的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这个封闭文化传统下熏陶出来的老派中国人,来到帝国主义的白人国家,便跌跌撞撞地碰出许多喜剧来。这三部写自英伦的作品,先后登载在国内的《小说月报》上,随后又由商务印书馆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为老舍换来了“笑王”的拟号,他于是“因突梯滑稽名满天下"。但是,不仅“胡适先生对于老舍的评价不高,他以为老舍的幽默是勉强造作的”(梁实秋语),至少朱自清也认为其中一些处理过火了。初期的老舍却是将笑料堆砌得过多了一些。回国后的两部创作《大明湖》、《猫城记》将幽默放弃了,却更加失败。《大明湖》没有一句幽默,《描城记》将幽默换成讽刺,老舍知道它们的不同,“讽刺因道德目的而必须毒辣不留情,幽默则宽泛一些,也就是宽厚一些,它可以讽刺,也可以不讽刺,一高兴还可以什么也不为而只求和大家笑一场”。《大明湖》段于上海“一二八”战火。《苗城记》的失败,令老舍大为痛心,认为“它毫不留情地揭显出我有块多么平凡的脑子”。原本写了一半就想撒手,却又不能,硬把它凑完了。其中连讽刺也不是,形同说教。虽然还未达到成熟,但幽默确已成为老舍的文风不可分割的部分。列入著名的良友文学丛书的《寓婚》,是老舍“返归幽默”的第一部长篇,也是老舍步入成熟期的第一步。老舍把《离婚》的成功归因于向北平“求救”,“北平是我的老家,一想起这两个字就立刻有几百尺故都景象在心中开映。我看见了北平,马上有了个人”。这个人就是反离婚主义的张大哥。“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张大哥虽然只是财政所庶务科的科员,但好的是关心别人的长短,好帮人操劳办事,好做媒人,而终极目的就是要落別人一句好,说“北平真是宝地”,“北平人真会办事”。张大哥本人一度也有了难,儿子被人诬以共党投进监狱,后来赔了房产还差点赔了女儿,オ过了这关。不过,张大哥终于还了原,还是那个好牌气、有人缘、讲交情的张大哥,甚至还宴请一帮隔岸观火的同事。张大哥的哲学是北京的市井哲学之一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种哲学就在北平的市井生活中流着淌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标志性作家。对北京,他有无限的热爱无比的感激和无穷的眷恋,他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骆骆驼祥子》是他最著名的捕获,是他心无二念、虔诚念佛写成的第一部职业作品。老舍向来以教书为正业,写作为副业,《骆驼祥子》此前的作品都是在学校的寒暑假中完成的。年暑期,老舍着手写作《骆驼祥子》,已经过半年搜集资料的准备期和酝酿期,他写得很从容。年1月,“祥子”开始在《宇宙风》上连载,这也是老舍首次采取随写随发的形式完成作品。年夏,全书告竣,10月,全部连载完。单行本的出版,却是到年,《宇宙风》杂志社迁香港再迁桂林之后,以人间书屋的名义出版。此后的十五年间该书由三家出版社印行二十余版。人力车夫是“五四”新文学一个通行的题材,在徐志摩、胡适的诗,鲁迅的小说中都有经营。老舍也不是第一次涉及这一形象,但是祥子却是把这一题材发扬光大,给予一个活生生的总结。以“拉自己的车”为最高理想的祥子,永远不朽在文学史中了。与祥子同样重要,甚至更令人难忘更泼辣更市井的还有虎妞。老舍不再用文字刻意制造幽默,如果有幽默,也是人物、情节本身的可笑。语言在《骆驼祥子》里是从容流动的水,它起也好,伏也好,动也好,静也好,都是自然的,鲜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otuoa.com/lozz/1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