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歌曲中都唱“1声”吗?有人说中文歌曲中汉字都唱“1声”。对吗?“声调”,一般是指语言的各音节音调的变化。在外国拼音语言中,一个单词常常有多个音节,声调只有强弱,短长的变化。但在汉语中,词一般由字组成,每个字一个音节。汉字的声调是指汉语音节中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因为拼音语系不存在字,只有字母和单词。所以外语歌曲也没有字的声调。有些外国人把中文字歌中的汉字都按“1声”唱,中国人听起来很别扭。中文歌曲中则必须处理汉字的声调问题。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也称1声)、“上声”(也称2声)、“折声”(也称3声)和“去声”(也称4声)。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主要由音高决定。普通话声调具体可以标识如下:“平声”(1声)。发音时首尾同度。例如“云、乡、欢、声、光”等。“上声”(2声)。发音时首低尾高。例如“霞、原、由、活、驼”等。“折声”(3声)。发音时首高中低尾高。例如“草、海、早、远、我”等。“去声”(4声)。发音时首高尾低。例如“故、骆、路、帳、望、翠、绿”等。既然汉字声调可以用音高模拟,所以在音乐中也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声调。这在中文歌曲中已普遍应用。以《牧歌》的主旋律歌词和乐谱为例。关键词是“草原”和“故乡”,组词二字不同声调,如果不处理,都按平声唱,就违背了汉字声调规定,谁也听不懂。这里把“草”处理成“”(男高)“3”(女高);把“故”字处理成“”(女高)“56”(男高)。其它如“白羊”(2声)、“蓬帐”(2声4声)、“欢唱”(1声4声),为了与“草原”和“故乡”呼应,也都作了相同旋律处理。再以《大漠之夜》的主旋律歌词和乐谱为例。“骆驼”是关键词。“骆”(4声)和“驼”(2声)不同调,必须处理,否则听不懂;于是将“骆”处理成“75”。首句中“闪烁”的“闪”为“3声”处理成“”。还有一个关键字:“沙漠”不同声调,为了旋律的优美,这里没有处理“4声”字“漠”,而是处理〝1声”字“沙”,是为了与前句“闪烁”旋律呼应。为旋律呼应和优美,前句同调的“朦胧”的“朦”(2声)也处理成“7i7”。至于“月色”(11)与下句“瀚海”(11)分别为“4声”和“3声”,基本属于同声调,也不用处理。在以上两例的其它地方,为了旋律优美的需要,有大量非“1声”字按“1声”唱,前提是它们并不会引入异义。反过来,如果全曲对汉字声调都不处理,都按“1声”唱,那听起来一定“不中不洋”,“非驴非马”,不知所云。
总之,中文歌曲必须处理汉字的声调。在演唱一首处理很好的中文歌曲时,把歌词中的汉字都唱成“1声”是不对的。
注:括号“()”中的数字是简谱音高。
(癸卯年中元节前于北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otuoa.com/lozz/1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