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被蚕食后的野骆驼尸骨李为国摄
五彩的罗布泊雅丹地貌李为国摄
罗布泊雪豹的踪迹雅楠摄
芦苇丛中守候的摄制组成员李为国摄
在罗布泊地区迁徙的驼群
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供图
狼群正在围攻一峰为了保护驼群而舍弃自己的母驼(红外相机拍摄)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所供图
罗布泊,这个《山海经》里称之为“幼泽、盐泽”的“魔鬼三角区”,这个当代人看作苍茫无度的“死亡之海”区,却是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野骆驼的主要分布区和栖息地。
野骆驼是亚洲中部对极端干旱和恶劣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珍稀濒危动物。它生性机警,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在两三公里以外都能闻到水源和听到动静。它的奔跑速度更是惊人,时速可达80公里左右,尤其擅长在沙漠里奔跑,令其他动物望尘莫及,所以野骆驼也被人称为“沙漠神兽”或“沙漠神灵”。
由于历史上人类对野骆驼生存环境严重破坏,人为活动对野骆驼种群严重干扰以及狼群数量不断扩大等原因,野骆驼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生境日益碎片化,甚至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为此,中国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于年9月和年5月,两次组织相关人士进入罗布泊,以拍摄《中国新疆野骆驼千里寻踪》纪录片为首要任务,对野骆驼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考察,为野骆驼保护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贵资料。
虽然时间过去了几个月,但那难忘的一幕幕却如同昨日,并沉淀了更深刻的体悟,期冀更多人关爱野骆驼。
遇上驼群,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年9月22日,由中国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组织,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疆日报社、中国摄影家协会等8家单位14人组成的集科考、调研、探索、拍摄于一体的团队,由敦煌途经三角滩、太平沟、林海达坂进入罗布泊腹地。
翻越高山深谷,穿过沟壑险滩,来到浩瀚无边、苍茫无度的沙海境地——库姆塔格沙漠。在那里,心被沙子填充得毫无空隙,时间仿佛随时可以停止,却一直未发现野骆驼的身影,这让队员们的情绪有些低落。
突然,有人看到有一队黑影从沙漠深处缓缓走来,而且越来越近。
“是驼队,大家快隐蔽,不要乱跑!”三垄沙保护站站长、本次行动的向导段海林不慌不忙地吩咐大家。全体队员迅速猫腰躲到一个沙丘背面,静候这些从沙漠深处走来的精灵。
黑影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确实是一队野骆驼,粗略估计大概有十七、八峰。有几峰公驼在打头阵,中青年野驼走在中间,后面的自然是母驼带着小野骆驼了。
“真的是驼队哎!”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驼队从眼前走过,那阵式,洋洋洒洒、浩浩荡荡,走过之后一阵烟尘。当驼队过后,摄制组的成员激动得想要去追拍,但被中国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会长王新艾止住了:“我们是来保护野骆驼的,不是来惊动野骆驼的,再说后面还有几只母驼和驼仔,如果一追必定会打散整个驼队。”于是摄制组只是尽可能地进行了拍摄。
但王新艾还是非常自豪:“摄制组第一次进入罗布泊,就拍摄到那么多珍贵的资料和野骆驼的生活场景,也实地考察了野骆驼艰难的生活足迹和面临的生存威胁,我们已经很满足了。但为了进一步完善纪录片中野骆驼四季的生活场景,我们还要第二次进入罗布泊探索、考察、拍摄。”
为了追寻,二次挺进罗布泊
年5月23日,我接到王新艾的邀请电话,一起去探寻、追踪野骆驼。
此次拍摄,与我们同行的除了王新艾等野骆驼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段海林以外,还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所研究员李迪强教授。
5月30日,按照前一天的部署,我们一直沿着老鼠沟,去寻找水源地。按照段海林以往的经历,如果有水源就必定会有野骆驼,就算守我们也要守到野骆驼来!
顺着峡谷,我们一行7人小心翼翼地前行。满地砾石锋利而坚硬,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扎破鞋底伤到脚。
前行中,我们看到了两具野骆驼的尸骨。它们相距有两三百米,且一老一少甚是可怜。在老年野骆驼尸骨周围,是错综复杂的脚印和粪便,有狼的、雪豹的、有狐狸的……
李迪强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和狼的脚印后,心痛地说:“现在狼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而野骆驼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再这样下去,野骆驼很快就会濒临灭绝的。”
原来,野骆驼三年才怀两胎,一胎只产一仔,而狼一年可生两胎,一胎就可产4仔-7仔。因此,从生育上来说,野骆驼本身就处于劣势,从防护能力上来看,野骆驼除了逃跑,基本上再没什么防御能力。野骆驼成年个体也许不害怕狼,但是在产仔和哺乳期间的野骆驼,为了能及时补充营养,必须在沙漠边缘接近水源的地方生活,再加上这个时期的野骆驼体质虚弱,又带着驼仔,防御能力更差,这对狼群来说无疑是个捕获的最佳良机。一般在这种情况下遇到狼群,母骆驼也会因受到惊吓而放弃驼仔自己逃跑,小骆驼在这个时候是很难逃脱厄运的。所以,对野骆驼来说,天敌狼群的侵袭是它们濒临灭绝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就这样在烈日下行进一个多小时,从第一具野骆驼老年尸骨到第二具野骆驼幼年尸骨,均印证着水源地对野骆驼的至关重要和狼群对野骆驼可能产生的威胁。李迪强边走边仔细地进行着专业分析,并拍照留下了影像资料。
一路上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有驼印的地方必定有狼爪和雪豹的足迹,而且这种现象走得越深入越明显,总是会先有一串驼印,后面跟着一串狼爪印,再后面还会有雪豹的梅花印。
“估计刚走过不久,这儿还有新鲜粪便呢。”这时,只听有人压着声音喊了一句。大家到跟前一看,确实是新鲜的野骆驼粪便,都兴奋了起来。但为了不惊扰到野骆驼,便由摄影师打头阵,好在第一时间抓拍到野骆驼,摄像师紧随其后做补充,其余人则远远地跟在后面。
这里水草丰腴,视野宽阔,非常适合野骆驼取食和逗留:河流两边的植物物种非常丰富,大片大片的红柳和芦苇簇生茂密、郁郁葱葱。在“无人区”,对野骆驼来说,这里如同天堂。
穿过茂密的芦苇,在一片水草丰腴的地方,传来有人压低声音的惊呼:“有野骆驼!”果然,大概有六七峰,除了一峰骆驼站在那里举目张望,像是在放哨外,其余骆驼均在芦苇丛里悠闲地吃草。
难掩激动的心情,大家相视一笑,各自散开准备从两侧包抄跟近。
可不遂人愿,当摄影师找好了最佳拍摄点进行拍摄时,就听见那只放哨的野骆驼一声厉叫,其他骆驼立刻停止吃草,抬头,转身,拔腿向前奔跑。摄影师一看它们要逃,知道不妙,立刻撇下支架,手拿相机向前追去,边追边拍。摄像师一看,也随即扔掉身上的其他装备追上前去。
可更不巧的是,摄影师的相机掉到水里了。等找到另一架相机后,野骆驼早已不见了踪影。
就这样,带着遗憾,也带着偶遇野骆驼的小小惊喜,我们回到了营地,与大家分享这一天的快乐与失落。
专家解析,野骆驼保护要加大力度
5月31日,到了离开罗布泊的日子。王新艾说:“拍不到野骆驼的生活场景是正常的,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还好我们毕竟见到了野骆驼,也留下了一定的资料,大家不必失落。如果那么容易就能与野骆驼亲密接触,它就不会濒危到现在这种境地了。”
都说归途如虹,回家的心情应该是急切的,但大家却并不怎么兴奋。也许是想到了罗布泊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想到了极度濒危且处处危机四伏的野骆驼以及不断恶势增长的狼群,还有阿尔金山大峡谷岌岌可危的生态现状,都在脑海里徘徊。
李迪强认为,野骆驼所处环境相当恶劣,地域广袤,人员稀少,无法对这一物种进行统一监测和管理。鉴于野骆驼生境斑块的不同特征和迁徙过程中产生的威胁因素,他提出,要及时有效遏制生境连通的阻碍与切割;针对放牧家骆驼区域的不断扩大,要制定合理得当的保护措施,防止野骆驼和家骆驼合群杂交的现象,以免影响野骆驼种群的基因纯度;狼群对野骆驼的捕食现象要得到有效的监控与评估;要加大力度巡护和整治无序的旅游活动,还给野骆驼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
这次罗布泊之行,从阿奇克谷地到进入罗布泊腹地,再到阿尔金山北麓,我们边探索边发现,在这多公里追寻的过程中,野骆驼的生活环境其实也在发生着微妙地变化:水源更丰富了,食草更茂密了,这让我们感到欣慰。
王新艾说:“在阿尔金山一带,植被恢复较好,还出现了以前很少见到的雪豹身影,这是可喜的消息。这些年来,我国绿地和湿地面积都在不断增加,这几天我们深入到的地区,生态恢复得也比想象中的要好,到处都有野骆驼的活动足迹,这充分证明罗布泊近30年的生态恢复是有一定成果的。”
生态保护,事在人为。只要努力,必有成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otuoa.com/lozz/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