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ldquo三读rdquo童年的


哪里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qbdf/181104/6623402.html
“三读”《童年的发现》

——我的朗读教学故事

湛江市第十五小学陈华晓

刚过春节回来,突然接了五(5)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由于我曾经是大队辅导员,所以孩子们都认识我,但我只认识班里的几个大队委。这样,我和这班孩子算是“熟悉的陌生人”。上课两周了,我还没正儿八经地跟孩子们有过上课的礼仪,还没叫过一次“上课”的口令。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有他们原来的好习惯——课前由班长带读课文,等老师来上课。这个习惯很好!要感谢原来的老师和班主任的培养。

每次我来到教室,孩子们都在读书,我不敢打扰他们,也是舍不得打扰他们,我站在旁边静静地听,听他们读完一课,便直接开始上课了。

朗读

我永远觉得听孩子们读书,是一种享受。今天更是如此!第二单元是以“童年”为主题,上周学了《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冬阳·童年·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这几篇课文描写了童乐童趣童年生活,有花有草有阳光,满是幸福快乐和自由……语言优美,画面感强。即使是略读课文,我也是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读,分段读,画出好词佳句读,全篇读,想象着画面读……孩子们初读课文时,并没有多大感觉,更是体会不到文中所描绘的那些快乐。

今天,通过朗读《童年的发现》,大家终于找到感觉了!

一读“万分惊讶”

课文中,有两处语言描写都是“老师”跟“学生”的对话。开始孩子们用平淡无奇的语调读完了,我知道这是未经指导的朗读效果。于是我再让男孩子自读一遍,嗯,男孩子有点“逊色”,连整齐都做不到。第三次读,我让女同学们“陪读”,他们似乎注意到女同学“读得比男同学好”了,所以好几个原本不开口的男孩子立马坐端正,捧起书,“严阵以待”。这次全班能正确、流利地读。第四次,女同学读文中“老师”的话,男同学读作者“我”的话。当读到“‘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时,我问孩子们当听到老师说“人还是飞鸟”时,大家是怎样的反应?“万分惊讶!”他们不约而同地答。同时似乎也明白了我的意思,他们第五次读。我说:“这最多是‘十分惊讶’”。然后一个个孩子举起手来,要表现出“万分惊讶”。经过几遍朗读,他们终于读出了“万分惊讶”之感,也明白了提示语的作用。

二读“嘿!”“哈!”

抓住提示语是朗读好对话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标点符号的提示,是我们学习朗读最初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已经指出: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不仅能让学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而且能使阅读真正鲜活起来,更容易使读者和作者达到感情的共鸣。

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

乍看这段话没什么特别之处,应该不难读。谁知,孩子们读了两遍,我总是觉得不够味,我一边听孩子们读,一边踱来踱去,思索着:到底缺少了什么味道?正当我“绞尽脑汁”时,我突然听到孩子们读到“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我豁然开朗!对了,就是缺少了这种味道——“绞尽脑汁”后“终于想出了眉目”的狂喜之味!于是,我顺势在讲台旁的椅子上坐下来,压低声音问:“‘我’问老师找到答案了没有?从鱼的身上找到答案了没有?”答案都是否定的。“最后是怎样想出了眉目的?”大家悻悻然答道:“绞尽脑汁,想啊想啊……”我接着问:“你曾经思考过什么问题而绞尽脑汁吗?当绞尽脑汁而想出答案时是什么心情?”孩子们纷纷谈经历,谈感受,并开始有点小小的激动。我趁机问他们想不想听听我绞尽脑汁后得到答案是什么感受?他们安静下来,我大声道:“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我一拍大腿,站了起来,“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几个孩子们先欢呼起来,有的学着拍大腿,有的打响指,“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慢慢的,全班同学顿悟了,我起了个头,他们齐刷刷地读出了“嘿!哈!”里的狂喜之味。

三读“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经过两次的朗读学习,孩子们开始逐渐在意自己的“读”。学到课文中第二处“我”和“老师”对话的环节时,我只提醒孩子们找出描写老师表情和动作的词语,并看看标点符号。

在以下段落中,孩子们找出了“狠狠地瞪、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和五个省略号、三个感叹号。

……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吉去……”

不用我多讲,孩子们认真地看着课文,一次性读出了这五段话的五种语气:严肃、生气、不安、谨慎、愤怒。

经过一次次的朗读,孩子们走进了这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既感受了他回忆童年的发现时的自豪,也体会了他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打击和怀疑时丝丝的愤懑。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而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学好语文,终身受用!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增加人生宽度,丰富学生阅历!语文阅读习惯也是学生获得各领域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让我们带着学生朗读吧,让语文课充满读书声,让教室都有读书声!

编辑:陈华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otuoa.com/lozz/941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