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对我来说,一直是一本特别的书。在我的记忆中,它一直在我家的书柜里,很小的时候别人读给我听,长大一点儿我自己看。如今,它还静静地待在那儿,触手可及。时间已经蒙了尘,它却干干净净。我一直觉得,《城南旧事》是这世上最温暖的一本书,它用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儿的眼睛和心,探寻世间,回忆童年。而“童年”这两个字,是作家林海音一生放不下的两个字。所以,这本书也是她浓浓的自传。她用朴素的语言和叙述,让感情从字里行间里流出来。我几乎记得它的每一个细节,也记得曾经那种深深喜欢的感觉。打开书,扉页上是林海音的一张照片,眉梢眼角都笑盈盈的,正是我心中林海音的样子。我想,长大后的英子应该就是这样的吧。当年林海音写《城南旧事》,就像把童年重温了一遍,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个字一个字地忆。
每个故事都有它的序,林海音把很久以前写的一篇《忆儿时》,当做了《城南旧事》的序。她在序里说:“收集在这里的几个故事是有连贯性的,你们不要问我哪个是真的,哪个不是,我只是想跟你们分享一点儿我的缅怀。”其实,对童年的缅怀,何止是林海音的。它也是你的,我的,是很多告别了童年的人的。只是,每个人的经历各有不同,对它的感情深深浅浅。
林海音写《忆儿时》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把童年写成一本书呢?于是就陆续完成了几个故事:井边的小伙伴儿,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胡同里的疯女人。而每一个故事的最后,这些人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也离她而去。爸爸走了,童年也就结束了。林海音说,一个人一生要分几个段落的话,爸爸的离开就是最重要的段落了。爸爸好动到爱搬家的程度,绿衣邮差是告诉他们哪里有好房源的主要的人,但搬来搬去,都在北京的城南。所以,几个故事放在一起,就叫《城南旧事》了。我一直很喜欢《城南旧事》里《爸爸的花儿落了》那一篇,看过很多遍。看一遍,感动一遍,莫名伤感,又莫名温暖。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那一篇里,英子唯一的小伙伴妞儿走了,陪她长大的宋妈走了,英子也上学堂了。上学堂那年,她参加毕业班的典礼,第一名的同学代表大家去领毕业证书。爸爸要她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大家去领毕业证书。后来,爸爸说的那个六年后真的到了,英子也真的要代表大家去台上了。可她爸爸却不能去,医院的病床上。英子结束了毕业典礼,使劲儿往家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似地跑。可她还是失去了爸爸。
每次看到这一段,我几乎能看见那个使劲儿跑着的英子。她想追赶上什么,可什么也没有赶上,甚至没有赶上爸爸最后那一刻。毕业典礼上,大家都在唱离别的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真正的离别哪里有长亭古道,只有说走就走,只有英子跟爸爸永别在人世的两岸。后来我很多次听那首叫《送别》的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次听,都想起英子和爸爸,想起父女的离别,英子的奔跑,想起我看过的《城南旧事》。
小时候看《城南旧事》,看的是故事,后来看《城南旧事》,看的是世事。尤其是看《爸爸的花儿落了》,不禁会想起妈妈的父亲,我的外公。她也很喜欢《城南旧事》,喜欢了半辈子。她小时候同样生活在北京的城南,所以常跟我说,她第一次看《城南旧事》的时候,那么似曾相识,就像是在说她的小时候。林海音小时候跟父亲去了北京,长大后离开,然后用一生去怀念。我的妈妈,也是小时候跟父亲到了北京,在那里度过了整个童年。
后来外公老了,带着她回了南方,我不知道外公是怎么老去和离去的,好像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不行了,连个过程都没有。他以70多岁的身体奋力抵抗着衰老,因为他知道,女儿不愿意他老。妈妈说,人生有很多关要过,父母儿女的分离,是最过不了的关。后来外公走了,妈妈带着我去她小时候的地方,去找我的外公和她的童年。她在外公生活过的每一个角落里找他,在每一件他用过的东西里找他。妈妈有时在街头,听到谁在叫“爸爸”,她会恍惚一下,想起自己也有过这样可以叫“爸爸”的时光的。然后,她咽下不能再叫“爸爸”的凄伤。
每个人的人生多么不同又多么相似,那年妈妈带着我到北京的城南去找她的童年,林海音多年后也回到她小时候北京的城南,为童年写下一篇《忆儿时》,后来放进了《城南旧事》。她在《忆儿时》的最后说,爸爸走了,童年美梦,顿然破碎。要回忆爸爸,就要回忆很多小时候。她的爸爸有很多缺点,但她更愿意记住他的优点:他热心待人,努力生存。他那么爱孩子,就应该好好爱自己,活得更久一点儿,看着孩子长大,看着孩子成人。可是,他没能看到英子长大成人。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长大了,长大后的英子去了异国他乡。有一次,我偶然看到英子在异国求学时的一段往事,说是有一次她经过一间教室,突然听到里面传来《城南旧事》的声音。她惊讶地往里看,原来,是老师在用中国电影讲中国故事。英子突然怔在那儿,眼泪滔滔而下,怎么想得到呢?在这里,竟然重新遇到了她的童年。
我也重新遇到过我的童年。就在几个月前的寒假,已经是大学生的我,无意地走过小学的那条路,忍不住往学校的方向看了看。什么都没变,又好像什么都变了。没变的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我常常和同学们笑闹的走廊,是每天上学和回家的那条路。那变了的又是什么?是时间,是我们。时间改变了我们,时间把我从一个小小孩童变成一个高高的青年。走在通向童年的那条路,好像是无意。可是我想,内心深处,应该是有意的吧。可能我是在想念什么,是在想找到什么。于是,走上那条童年的路,我想邂逅我的童年。
关于《城南旧事》,好像总也说不完,我关心着跟它相关的一切。以前看林海音的一个老友写的一篇文章,他说有一天深夜,翻出林海音的信件,看着看着,《城南旧事》的旋律就出来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然后,老去的林海音和小时候的英子就重叠成缤纷的幻影。林海音在信里说:“我实在喜欢写孩子们的事,以后还想多写一点儿。现在年纪大了,常常丢三落四,小时候的北平却是不肯丢掉和忘记的。”她把心上的北平变成笔下的北平。如今,书是老书了,林海音也已经是天上星光。她在我心里却是永远不老的,英子也是。
林海音写出《城南旧事》这样的书,影响了几代人,包括我这一代。《城南旧事》八十年代被拍成电影,成为散文电影的高峰之作。它变成电影的年代我还没有出生,但因为《城南旧事》,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莫名好感。五个故事变成了一本书,变成一个孩子的欢乐、成长、美梦。《城南旧事》里除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还有母女失散又相认的《惠安馆》、无奈犯错的《我们看海去》、感情酸楚的《兰姨娘》,和终将离别的《驴打滚》。小时候的英子用她的天真,努力去理解身边的人和事。胡同里学戏卖唱的妞儿,被人们误认为疯了的秀贞,陪着她长大的宋妈......一切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失去的,她似懂,却又不懂。她不知道哪些真的发生过,哪些没有。林海音说:“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人都离我而去,那时的人,也都有了各自的结局。”
记得《城南旧事》的后记,林海音写了一篇《冬阳·童年·骆驼队》说:“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人卸煤,骆驼吃草。我站在吃草的骆驼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么沉得住气,就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起来。后来夏天来了,就不见了骆驼的影子,再后来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也来了,那段时光却没有再来。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留下来。”而我,写这篇对《城南旧事》的追忆,让实际的童年过去,但让童年和童心留下来。
THE
END
文字来源丨肖亦严
指导老师丨郑鹏
责任排版丨郑璇玥
图片来源于网络
PS:
欢迎人文社科类高质量原创作品,主题不限,形式自拟,优秀作品纳入出版计划,附赠纪念品和样书。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otuoa.com/lojj/9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