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晋覆灭以后,北方地区陷入了十六国混战的局面,由此,东北地区的后燕和北燕墓室中均未发现随葬俑群,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是关中的西安草场坡1号墓和宁夏彭阳新集墓。在北方,从十六国时期起开始出现反映北方战争频繁,人们以习武为上的军队重装骑兵题材的“甲骑具装俑”,到北朝时期成为当时北方墓葬极具特色的俑群组合。北朝陶俑除体现墓主生前外出仪仗及日常生活家具外,还显示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游牧文化传统及其与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融合后的新面貌。
北朝时期的陶俑,在人物或动物的塑造上与先前相比已突破了前代古拙呆板的艺术风格,转而更加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并且时期出现了新的题材形式“甲骑具装俑”——人和马都披护甲作战的新的作战形式,尽管发展到唐代由于重装军队机动性差而逐步被替代,但在当时确是极具时代特征的。
它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北方民族连年混战的场景,一方面又反映战斗武器的不断改进。北朝陶俑在传承汉代和西晋艺术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又吸纳和借鉴了佛教造型风格特点,形成了独有的时代风格,较有代表性的是北魏时期。
北魏早期随葬陶俑数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多,但仍保留着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人物比例不够协调,细部刻画不够细腻,头大身小,有些夸张。在陶俑整体的刻画上也有些粗糙,给人一种笨重,朴拙的感觉。典型的代表是年出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魏墓葬的陶俑,这些陶俑大多造型拙朴,人物只是具有大致的轮廓,细部的塑造粗糙,动物比例有些失调,镇墓俑头大身体矮小。受少数民族装束的影响,这时期侍仆俑的着装有鲜卑族服饰的特点,除传统的鞍马和牛车等常见的题材外,还出现了骆驼的形象。
中期和后期陶俑的制作逐渐由古拙趋向于雅致、精细的风格,更好体现出对形神的把握。造型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刻画精细,比例合理、匀称自然;人物面相秀气清秀、身体欣长,着装多沿袭汉代服饰的特点,明显地受到南方秀骨面容的影响。建义元年葬于洛阳的常山文恭王元邵墓出土的俑群是典型的代表。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题材内容的变化
北魏时期,随葬俑群型制组合搭配也趋于固定,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以下几类,首先是镇墓俑类,这个时期的镇墓兽稍稍发生了一点变化,分为人面和兽面两种,外貌狰狞可怕,还有两尊雄壮威武的持盾武士俑,身着铠甲,怒目圆睁。其二是出行仪仗俑类,这个组合主要包括仪仗队、步行男女侍俑、骑马鼓吹俑和甲骑具装俑,以及马、牛车、骆驼等;其三是居家侍仆俑,包括手中捧物或不捧物的男女侍仆,技乐歌舞俑,还有描绘牛活场景的井台、灶台、碓、磨等模型,这些形制主要是传承东汉的题材。总的来说这个时期,从题材来与汉代相比较,内容上更加的丰富,所涉及的面更广,同时也糅合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审美造型特点。
古拙淳厚走向精细雅致
北魏陶俑作品,特别是北朝后期的陶俑,从出土的陶俑来分析,基本上已从西晋及北朝早期呆板质朴的特点转向了更加生动细致的表现,这不仅是塑造技术的提咼,也是改制后社会经济提咼的反映,晋朝初期由于条件的制约,陶俑制作仅仅是注重大致轮廓,对细节的处理较为简率,而北魏时期特别是中后期更多注重细部的刻画。在人物的表现上,北魏时期也受到南朝瘦骨清像审美趋向的影响,这个时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追求一种端庄宁静和内敛含蓄的理想境界,是细腻清秀、体态欣长,合乎比例,这与两晋时期面部粗糙夸张、体态呆板古拙截然不同。这种瘦骨清像审美特征一直到隋朝以及唐代初期都影响。
出行仪仗俑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新特点
在出土的北魏时期陶俑群中,以牛车和鞍马为中心的出行仪仗俑群在这一时期较为典型,主要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的盛大场面,这可能与北魏时期孝文帝改制及经济暂时得到发展有关。出行仪仗俑大致有几部分组成,前面是身着铠甲,手持兵刃的甲骑具俑;随后而来的是身着明光铠,头戴兜鑿,手执长盾威猛有力的步行武士俑,武士俑的形象在这个时期表现的非常多,这可能与战争有一定的关系;载歌鼓吹俑;簇拥着墓主人牛马车的男女侍俑等等。这种恢宏的出行场面与同时期画像砖画像石及壁画墓中所反映的墓主人出行图在题材上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画像石画像砖所体现出来更多的内容是引导墓主人升天、升仙,而陶俑所反映更多的墓主人生前的奢华生活。这一类大型的仪仗俑群也只有在达官显贵及战功显赫的将军的随葬墓里才能见到,诸如具有代表性的北魏元氏家族墓,元邵墓、元睿墓等,随葬的俑群均表现为出行仪卫的盛大场面。这种形制组合影响久远,一直延续到唐代。
此外,北魏陶俑作品中除了顺应时代审美特点以外,还融入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些审美特征,在艺术上形成了与南朝陶俑截然不同风格,表现出一种体魄雄健和身心自由放浪的审美风尚。这主要是中原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侵,社会文化生活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结果。
这一艺术风格的变化,在北朝与南朝陶俑艺术作品的对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晋南朝的陶俑,基本沿袭汉魏西晋的传统,出土的数量也较少。在造型上着重体现均匀协调,比例适度,注重人物服饰、面部细节的刻画。在汉代的陶俑中表现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题材较为少见,而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北朝时期,表现这种变化的题材较为常见,这一表现是民族融合,审美意识相一致的特点在陶俑艺术上的反映,到隋唐时期愈来愈明显,在题材表现上呈现出多姿多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otuoa.com/loly/11175.html